副標題
重情重義的做灶師傅分類
創作者
林清山影音類型
有形文物貢獻者
時間資訊
創作時間: 2020/04/22
本幅作品為林清山製作。採訪者傅飛嫦,由花蓮縣光復鄉老人會所採錄。受訪者目前居住於花蓮縣光復鄉。
畫作大小長約43公分,寬約30公分,布料材質製作,以白膠黏貼至畫布上。
本幅作品為社團法人花蓮縣牛犁社區交流協會提供二手衣物剪碎後,讓長輩們透過剪貼的方式創作自己的生命故事。
畫作故事講述創作者出生於嘉義縣竹崎鄉,13歲開始協助趕牛餵草、挑水等雜活工作,後來到親戚的工廠去學做「飼料用豆餅」,
後來也做過許多工作,如榨油工廠、種植菸葉,後來也在學習泥水技藝時,認識了一生的摯友。
全文
1931年(昭和6年)林清山出生在嘉義縣竹崎鄉,上有一個姐姐,下有三個弟弟,父親身故後林清山的母親攤起家庭的經濟重擔,扶養一群子女。身為長子的林清山13歲就開始就到梅山趕牛餵草、負責挑水及雜活工作賺錢。15歲時林清山就到親戚的工廠去學做「飼料用豆餅」,當時年輕的他很壯碩力量很夠,由於在工作上從不計較且樂於幫助其他夥伴,所以深得老闆的器重,直到20歲服兵役才離開工廠。
1951年(民國40年)在林清山20歲時先當了4個月的補充兵後來再被召回去當1年3個月的陸軍步兵,23歲正式退伍。林清山可以說是早婚,他的太太為當年母親在林清山還在軍營中服補充兵時去下聘的,服完兵役後,林清山就依母親之意思結婚。在以前的習俗以花轎迎娶當天新郎是不用去的,因林清山年輕時相當喜愛結交朋友,因此結婚前一天他就和一群朋友喝酒至天亮,隔天晚上又喝得酩酊大醉,新婚之夜根本就不省人事,回想起當初林清山也認為相當荒唐。婚後林清山依然結交許多朋友,處處以朋友優先,幸虧妻子願意體諒他,兩人才相當和睦,他與妻子婚後共生了3男3女。
林清山退伍後到親戚的榨油工廠工作,負責收購大豆及搬送油品的工作,隨著孩子的出生林清山覺得應該多賺點錢,26歲時應徵至屏東縣高樹鄉山上負責30甲造林地,種植桃花心木的管理及造林工人的工作分配,林清山和老婆及孩子在屏東工作了約四年,後來因為老闆積欠工資所以離開。日後林清山一家會落腳到光復是因為林清山的二弟先到光復種菸葉,希望兩兄弟能一起打拼,因此林清山就先行過來光復查看,老婆則間留在屏東繼續工作。來光復種植菸葉初期也多虧有老婆在屏東工作,給予經濟上資助,讓來到光復的林清山無後顧之憂,後來有一定的收成之後,太太才獨自帶著3個孩子來到光復一起住,與弟弟一起從事菸葉種植。
因為林清山不愛管錢財所以有關財務上的事都由二弟處理,直到弟弟結婚後,林清山便將整個菸葉種植交給他們夫妻,自己開始發展其他領域工作,從雜工到成為泥水工師傅到作灶師傅並銷售,這些技術都是在當雜工時「偷偷」學來的。過程中林清山也結交到一位亦師亦友的摯友-范坡,他在這位好友身上學到木工的技術,而林清山也教他泥水工作技術,兩人一直是工作上的好搭檔,情誼比親兄弟更好,縱使現在退休了,兩人仍有很好的互動,也會一起到老人會參加活動。
從前林清山的太太老總嘀咕他重兄弟、朋友,只要他們開口要求幫忙,林清山就忘了老婆孩子要優先照顧,這是太太對林清山最不滿的地方,不過林清山認為自己就是這種性格,也是辦法的事。現在林清山的腳力已不太好,必須倚靠四輪電動車代步,老婆年歲也大了,也有自己的電動代步車,會一起到老人會來參加活動。林清山很喜歡來老人會,所以每天幾乎是第一個到老人會報到的,在老人會與一群老弟兄姊妹一起聊天,談天說地、有共同話題,談談過往是林清山最快樂的事情。
撰寫者
石竣旻語言
國語